美的調和
文/許云池
一個偉大的時代,在現世生活物質上的充盈之余,同時在精神上的渴求也日趨強烈,唯以恢弘莊嚴的建筑,典雅崇高的音樂,閎麗律動的舞蹈表現生命的激昂,表達靈魂的伸張,精神最深處的節奏。這一切無不與建筑的抽象結構、音樂變幻的律動、舞蹈伸張的姿態有關,如此,始能將心靈深處的美的姿態表達。
雕塑形體的結構組織與變幻的姿態相暗合,引以倆飛動弦歌姿態柔美的仙女為主體(毛澤東詞云‘神女應無恙,當驚世界殊’與此處仙女弦歌有著同樣的情動。多表現了飛速發展的時代,生活發生的巨變。),一女撫琴動操,一女欲彈琵琶,她們之間在形式與節奏上,有著諧和的律動,身體線紋的處理,以及周遭物質隨形,一切美表現在姿態里,也在一切都趨向于美的狀態。派脫(W·pater)言“一切的藝術都是趨向于音樂的狀態”一語道出藝術的表現出的動的形式。而雕塑的美在于外在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藝術探入靈魂深處的顫動,雕塑外在形體是抽象的,一種在美的范疇的扭曲變形,呈流轉的飛動的姿態,不僅承歡視覺的審美要求,而將更多的筆墨投注于形神在節奏韻律上的諧和,是張彥遠在《歷代名畫記》中所說的“古之畫或遺棄形似而尚其骨氣。”骨氣的流露來源于其外在的藝術手法。雕塑輾轉間如流動的水波,盤旋環繞,在靜默的空間中,與藝術家的情感交融。
但看雕塑中女子身體的扭曲,發絲的揚起,以及琵琶、古箏也都被抽象化,而女子面容并未詳實描摹,神情亦未可知,如若米洛奇的維納斯,斷其左臂,言“不能因為局部美的,而破壞整體美,如果那樣,我寧愿它是殘缺的美!”人們因為維納斯美麗的臂膀而忽視了維納斯整體的美,隱去的兩條玉臂,帶給作品的是一次藝術空間的飛躍,殘缺與完美的調和。雕塑中女子面容的隱去,似乎有著同樣的情愫,是在一種美的“有”與“無”間,將人們慣于從神情中對人的解讀導入神秘的想象中,也不因過分的關注面容的協調影響對身體,對藝術的想象的阻遏。
手通常預示著指引、抓取,米洛奇的維納斯使其喪失雙臂,在一種喪失的虛空中,領略藝術美的伸張,藝術從而在喪失中虜獲人們的想象。藝術家通過女子面容的處理,將人們從局促的空間的桎梏中解放出來,結合雕塑整體的韻律,完成雕塑未完成的部分。是藝術家與雕塑的暗合,通過雕塑與人們的交流,思想的置換。那女子是什么樣的神情,是恐懼、憂愁、恬淡、貞靜?未可知,雕塑家創作便是在美與丑陋,殘缺與完整,詳實與概括間得到恰當的調和。
在迥異的國度、時代,藝術家之間的契合是對藝術的領略的共識,在突破中完成美的形式,而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,更需要以突破進取的精神領略生命的真諦。